糧食戰已然打響!
在全球化的今天,糧食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戰略武器,是國家博弈的一張王牌。
2022年突如其來的俄烏沖突,令全球糧食市場震蕩不安。時至今日,俄烏戰爭仍在繼續,面對種種制裁,俄羅斯亮出底牌!- 4月1日,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提出針對性反制措施,只向“友好國家”以盧布和國家本幣結算的方式出口糧食。
4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將更加謹慎對待糧食出口,尤其是出口到“明顯對俄采取敵視態度”的國家。
也就是說,俄羅斯收緊了糧袋子,尤其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美已經不在糧食出口名單之列。顯然一場地緣政治之間的沖突已經演化成了糧食博弈之間的抗衡。俄羅斯是糧食出口大國,在全球谷物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僅就小麥而言,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小麥出口國,每年生產小麥7600萬噸左右,約占俄羅斯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二,2021年出口小麥3292萬噸,占總產量的40%左右,占全球出口量的16%。除此之外,俄羅斯還是全球最大氮肥出口國、第二大鉀肥出口國和第三大磷肥出口國,其中,鉀肥的供應量就占全球的20%。在3月10日俄羅斯就已宣布暫停了化肥的出口,疊加白俄羅斯禁止鉀肥出口,全球合計約40%的鉀肥供應將受到影響。目前,全球糧食漲價帶動種植積極性增加,鉀肥的需求空前旺盛。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一些歐洲和中亞國家超過50%的化肥供應依賴俄羅斯,其供應短缺可能延續到明年。巴西化肥進口依存度高達85%,由于俄烏沖突導致供應銳減,極可能導致糧食產量減少。
古今中外,糧食一直是國家交流和競爭的重要工具,是最重要的國家戰略物資,通過糧食戰削弱對方、消滅對方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一書中記錄了許多歷史上的糧食戰。
美蘇之間的糧食戰爭應該是頗具典型性了。蘇聯成立后,因其舉國之力發展重工業,對于糧食問題一直不夠重視,導致每年都需要出口石油換外匯去進口大量糧食,八成以上的糧食都依賴美國。而后因為國際油價的暴跌,直接導致蘇聯外匯收入銳減,無法繼續進口糧食,同時也為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
還有美國對我國實施糧食禁運。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美國等西方國家隨即對中國實行包括糧食在內的全面封鎖和商品禁運,試圖通過破壞糧食供給引發社會動蕩,進而顛覆新中國政權。以大豆為例,我國從大豆出口國轉變為大豆凈進口國,自給率為何從100%降到了目前的18%,對外依賴度增加,逐步失去了自主權。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地緣政治摩擦升級,遭遇糧食戰的風險顯著增加。我國是糧食進口大國,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俄烏戰爭再次警示我們糧食問題始終是“國之大者”,糧食主動權必須把握在自己手中,要做好打贏糧食戰的頂層設計。2021年我國進口糧食16453.9萬噸,接近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一。其中飼料糧進口比較大,進口量接近或超過千萬噸的依次是大豆、玉米、大麥和小麥四個品種。
目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在此背景下,高層今年罕見密集布局糧食安全,關鍵時刻督戰糧食。在《求是》發表的習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中再次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結構性矛盾剛著手解決,總量不足問題又重新凸顯。今后一個時期糧食需求還會持續增加,供求緊平衡將越來越緊,再加上國際形勢復雜嚴峻,確保糧食安全的弦要始終繃得很緊很緊,寧可多生產、多儲備一些,多了的壓力和少了的壓力不可同日而語。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面積、產量不能掉下來,供給、市場不能出問題。目前來看,俄烏沖突對我國糧食安全影響有限。2021年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大豆、小麥、玉米、大麥數量在中國進口總量中的占比均不足1%。而烏克蘭是國內主要的玉米和葵花籽油進口來源國,但國內玉米總進口量占消費比例不到10%,葵花籽油相關替代油脂庫存足夠,所以總體看對國內糧食供應影響不大。資料來源:格隆匯APP《糧食制裁,普京的最后一張底牌》;王宏廣《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中華糧網綜合整理。